山_900字
在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中,山代表着几种截然不同的人文符号。
“东篱下采菊,悠然见南山”,正是人们向往田园生活、热爱大山的真实写照。 山在人们心中一直充满诗意。 宋代画家郭熙对山作了十分形象的概括:“春山温柔如笑,夏山翠绿如滴,秋山明洁如妆,冬山萧瑟”。 并且喜欢睡觉。” 山,无论春夏秋冬,总是美丽的。 当然是美丽的。 如果青山点缀着绿水,那将是另一个远离喧嚣的人间天堂。 如果高山流水有一个叫姚勤的知音相伴,那会是怎样的生活呢? 因为山的魅力,那些被动避世的人,总是向往“种两顷春风,远离红尘波澜”的生活。 虽然只是纯粹的想象,但却承载了千百年来无数名人、诗人厚重的精神寄托。
然而,对于政治诗人来说,山是一种禁锢和束缚,难以出行。 “朝上上书九天,晚上贬潮州路八千人。” 被降职、贬谪,意味着政治前景黯淡,野心理想落空。 “他走了六千英里到了这个国家,在旷野里死了十二年。” 政治荡妇对自己的政治前景和人生经历都不满意,万山之山自然就成为了挫败和发泄的对象。 青山也变成了荒坟,无数失意的政客将尸体埋在异国他乡。 李德裕,唐末著名宰相,执政六年,政绩卓著。 后牛、李两党交战。 牛党上台。 李德裕被排挤、贬职,直至被贬为崖州四户。 他的诗句“青山似欲引人栖居,绕县城百曲折”,圆了他的宿命。 崖州的青山最终成为了他的埋葬地。 忠诚的灵魂埋藏在青山之中。 真是可悲又可悲!
对于山区人来说,山是一个非常神秘的词语。 神秘源于山民对山本能的敬畏。 山很深,山里的人无法理解。 最直观的,他们知道山里有猛兽,人力无法抵挡; 他们知道山很大,如果在山林里迷路了,可能就出不来了。 他们知道大山是无私的,给了他们土地和食物。 山山里的人害怕山的力量,但同时又依赖山的恩赐。 山里的人们甚至相信山里有神灵,掌控着山里人世世代代的命运。 山里的人很粗俗,不懂山的美。 他们如此庸俗,以至于“中南银岭”、“窗含西岭秋千雪”的美景对他们来说都是虚假的、浪费的。 山里人不一定喜欢山。 山路十八弯,山路泥泞,山区荒芜,让他们感到尴尬。 有的走出大山,落叶归根却是他们的命运。 山里的人对山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依恋。
山,让一些人深爱千年,却遥不可及; 有的人怕被包围,避千里; 有些人因为恐惧和感恩而世代默默守望。 ! 山,你是一个很难定义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