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观后感:《杨善洲》观后感六_1000字
电影《杨善洲》真实反映和再现了原云南省保山区委书记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情系大山、植树造林的感人故事。 电影通过一系列细节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甘于牺牲、无欲无求、奋发有为的精神品格和高尚风范。 没有欲望。 杨善洲同志无论是在地委书记的重要岗位上,还是退休后作为一名普通党员,都无贪无私,公私分明,头脑清醒。 在解决自己子女两地打工的问题上,在处理亲戚从农村转移非农的问题上,不批注、不想办法、不打招呼 、不走后门、无私利、干净用权。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时代。 各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榜样。 他乘坐公交车时严格自律,不做私人事情。 他是遵纪守法的典范。 没什么可要求的。 杨善洲同志生活俭朴,对物质条件没有过高的期望。 办公室陈设简单,不浮夸,也不豪华。 到了退休年龄后,他主动谢绝了到省城昆明疗养院安享晚年的安排,也没有对组织提出太多过高的要求。 有希望。 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还是退休后,杨善洲同志始终想着多办好事,多办实事,为人民解决问题。 退休后,他扎根大凉山22年,带领当地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绿化了荒山,造就了数万亩森林,重建了滇西粮仓,为当地人民做了一件大事。 人们。 在抗旱的关键时刻,杨善洲吃住都在临时指挥部,果断停止了新办公楼的建设,用资金打井抗旱。 他还鼓励农业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水稻产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这些都是为人民办实事。 我们努力想方设法让农村孩子入学、正规化民办教师,千方百计解决群众问题。 杨善洲同志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办,把群众的温暖温暖当做自己的事,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情操和高尚品格。 有一颗心。 杨善洲同志有一颗密切联系群众的心。 他时刻想群众之所想,关心群众之所急,与群众融为一体。 尤其是亲自下田指导插秧、帮助老农民挑水的场景,无不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关心群众、扎根于群众心中。 杨善洲同志有一颗奉献之心。 他的一生一无所求。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关心着林场的建设,关心着林场的建设。家乡的发展,春蚕至死不竭,蜡炬不至灰烬。 杨善洲同志有一颗艰苦奋斗的心。 生活俭朴,为了节省买种子的钱,我亲自上街捡果核。 杨善洲同志也有一颗爱心。 关爱青少年,关爱普通孩子,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尽可能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 无欲无求,有上进心,有担当,这是我看完电影《杨善洲》后的感受和体验。 如今,还有不少领导干部公权为私、公车为私、公款为私。 不知道有多少领导干部还住着好房子、有豪华办公室、有格调地出行。 也许,看完这部电影,他们会有一些感想,但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感受,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