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废墟_1000字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它将脱离大地的美转化为依附于大地的美。”
— ——余秋雨
虽败犹荣。 这个词是我读了余秋雨的《废墟》后想出来的。 盛景虽然美丽,但终究转瞬即逝。 只有那种悲壮、庄严的感觉才能令人难忘。 所以,面对完美与不完美,我毅然选择了不完美。 就像我深深地眷恋着圆明园的废墟和莫高窟的静谧优雅,因为它们揭示了那些朝代的兴衰。
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自称的大清帝国。 圆明园被蹂躏,几代人的辉煌被烧毁……胜利的侵略者满载而归,但在他们的欢呼声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秘密。 古老民族的沉重叹息。 清朝皇帝和他的人民再也无力承担重建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的巨额费用。 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让这一艺术瑰宝的遗迹暴露在荒野之中。 遗产一直留至今日,等待后人再造名声……
不久前,听说国内一位知名导演拍了一部关于旧夏的电影 宫。 我真的很想看看。 但我不敢看。 在我的记忆中,圆明园留给后人的,是在残风中摇摇欲坠的断柱,是荒地上的大片杂草,当然还有专属于废墟的宁静; 我担心现代人的高科技生产会让这种原本残缺不全的美丽化为乌有,让这个原本寂静的废墟变成喧闹的街市,失去它原本独特的魅力。 既然如此,还不如让遗迹留在自己的眼前,然后为自己的灵魂留下一块空地,去打造昔日的辉煌。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废墟总是代表着衰落和没落。 “废墟中透露着顽强,就像一个残疾的悲剧英雄。” “废墟揭示了沧桑,让人窥见民族跌跌撞撞的脚步。” 然而,地球不能缺少废墟,就像一个老人不能没有白发一样,他就会失去年龄。月之痕迹……
王元禄,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这位无知的和尚为了一己私利,将数千件珍宝低价卖给外国人; 为了建造一座三清寺,他用画笔和锤子毁掉了前人的心血
坚实的宝藏! 他没有受到制裁。 或许,愚昧颓废的清朝永远无法理解敦煌国宝的真正价值,所以只能让历史的年轮碾碎废墟,留给后人评说……
圆明园的雕花栏杆、柱子虽被“二匪”烧毁,却烧不掉康干盛世写下的壮丽篇章。 莫高窟精美的壁画虽然被王元禄毁掉了,但他却抹不掉敦煌千百年来的佛教首都传承。 多年的文化底蕴。 废墟很大。 对于子孙后代来说,废墟是最好的老师。 它们讲述历史并反映过去的成就和失败。 它们讲述历史,帮助人们学会忘记和记忆。
一片废墟,一个民族的兴衰,一种文化的沉积。 废墟不应被抛弃或掩盖。 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明的象征。 “让历史回归真相,让生活回归过程”。 尊重历史,尊重废墟,因为废墟也是一种美。